白皮书发布:聚焦中国ESG现状及政策要求

朱静文 Rossana Chu • 12 June 2023
朱静文 Rossana Chu

合伙人,香港


下载全文

白皮书发布:聚焦中国ESG现状及政策要求

中央结算公司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于2023年1月10日联合发布《中国ESG实践白皮书》,对中国适用于金融市场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相关政策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广泛采集的企业微观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展示中国ESG实践取得的成绩,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ESG实践统计


统计分析基于对8660家企业的调研,其中包括2018年至2021年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公募信用债券的5069家发行人以及407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有既是上市公司又是债券发行人的企业)。

披露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比例从2018年的23.3%上升至2021年的27.9%,同期,债券发行人的披露比例则由15.5%上升至16.4%。


不同行业的披露率差异较大。八大高耗能行业的披露比例远高于其他行业。2021年,债券发行人披露比例最高的行业分别是石化(75%)、建材(55%)和航空(51.9%),上市公司披露比例最高的行业则分别是钢铁(61.8%)、造纸(59.3%)和电力(54.9%)。


大型企业的ESG相关报告披露比例高于小型企业。2021年,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债券发行人ESG相关报告披露比例超过一半,而资产规模500亿元以下的债券发行人的披露比例只有15%。2021年,市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ESG相关报告披露比例为93.8%,市值规模在50亿至100亿元之间和市值规模5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的披露比例分别为22.7%和13.4%。


在全部8660家样本企业中,设置碳排放目标和措施的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847家增加到2021年的1375家。


在社会责任方面,从2018年至2021年,开展工会活动、客户满意度调查、供应商社会责任评估、社区投资与建设方面工作的企业占比持续提升。


截至2021年末, ESG概念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共计160余只,规模近4000亿元;而在2018年,相关产品数量只有65只,规模低于400亿元。ESG主题理财产品快速发展,产品数量从2019年的12只增加到2021年的103只,2021年存续规模近1000亿元。


自2016年第一只绿色债券发行以来,至2021年末,中国国内市场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共计1729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5%。

ESG 政策类别


中国的ESG相关政策发展迅速,其适用范围涵盖了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这些政策可分为以下三类:

  1. 理念指引,引导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践行ESG理念;
  2. 激励机制,对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的ESG相关工作给予政策优惠,比如将ESG纳入金融机构业绩评价指标,颁布税收优惠及贴息奖补政策,出台地方激励政策;以及
  3. 信息披露,旨在通过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升ESG相关实践透明度。


信息披露指引


不同的官方机构,包括环境保护部门、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和国资委均出台了ESG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和指引。

主要要求包括:

  • 债券发行人披露募集资金用途、环境效益信息;
  • 国企应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鼓励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 鼓励金融机构主动披露环境风险管理、业务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碳排放信息;
  • 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如排污单位)必须披露污染物情况、碳排放情况、生态环境违法信息内容;
  • 在证券市场发行证券的企业须披露其融资所投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以及
  • 碳中和债券发行人需披露项目环境相关信息,重点披露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及参考依据。


白皮书相关建议


主要短期建议包括:

  • 结合当前中外ESG实践现状,从企业披露,到金融机构投资,再到第三方机构的评价等多个角度推进中国ESG相关标准的构建;
  • 立足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实践,加快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提供统一披露模板,尽可能降低信息披露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负担;以及
  • 在为债券发行人和上市公司提供ESG相关服务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并推动应用ESG评价,引导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考虑ESG因素。


主要中长期建议包括:

  • 进一步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广泛参与;
  • 探索建立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
  • 优化中国ESG评价体系和理论;
  • 参与全球ESG治理,促进国际可持续金融协同发展;
  • 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以及
  • 充分发挥国际可持续相关金融机构和组织的作用,参与国际ESG相关规则制定和国际合作。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有限法律责任合伙与北京天达共和(香港)律师事务所 联营

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提供的一般概述,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专业意见。
请联系我们获取进一步的具体法律意见。

近期文章

by 朱静文 Rossana Chu 20 February 2025
港交所于2024年12月10日发布了2023财年上市公司年报的年度审阅报告,该报告借助人工智能完成。
by 蒋建丰律师 Roy Chiang 14 February 2025
本所合伙人蒋建丰律师撰写《律商联讯》国际公司程序,第 139 期 — 香港章并于2025 年 1 月 22 日线上出版供订阅。(仅具英文版)
by 胡铭深 Sam Wu, 符曼姿 Beverly Fu 3 February 2025
随着虚拟资产越来越普遍,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也成了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y 朱静文 Rossana Chu 24 December 2024
本所合伙人朱静文律师撰写Lexology《深度解读:国际资本市场》第 14 版 —— 香港章并在2024 年 12 月 17 日线上发表。(仅具英文版)
by 胡铭深 Sam Wu, 符曼姿 Beverly Fu 9 December 2024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香港)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下称《大湾区标准合同》)标志着大湾区进入了一个跨境数据流动的新时代。
by 朱静文 Rossana Chu, 符曼姿 Beverly Fu 26 November 2024
香港提交了一份拟议立法提案,法案名称暂定为《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电脑系统)法案》。
更多文章

近期消息

by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 17 January 2025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及合伙人朱静文律师于2025年度《钱伯斯》大中华区评级比选中获评为“领先律所”及“领先律师”。
by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 18 December 2024
朱静文律师 荣誉入选为《商法》“A-List 法律精英2024-25: 睿见领袖 (国际) ” 得奖者之一,并被视为最受市场推荐的精英律师。
by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 29 November 2024
本所合伙人朱静文律师在2024年10月18日出版的《商法》聚焦中国经济市场分析报告专题《蹊径求索》中亮相。
by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 28 November 2024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及合伙人朱静文律师 (Rossana Chu) 于2025年度《亚太法律500强》大中华区评级比选中获评为“领先律所”及“领先合伙人”。
by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 27 November 2024
本所合伙人胡铭深律师 (Sam Wu) 荣获《亚洲法律杂志》(ALB) 评选为2024年度ALB香港律师新星(ALB Hong Kong Rising Stars 2024)。
by 杨杨朱律师事务所 21 November 2024
本所合伙人胡铭深律师 (Sam Wu) 荣获著名的2024年度《律商联讯》40位40岁以下精英 (LexisNexis® 40 UNDER 40 2024) – 大中华区榜单评选为获奖者之一。
更多消息
Share by: